上一篇
凤凰传奇曾毅戴的手表被指“不雅”,公开戴是否涉传播淫秽物品?会受到处罚吗?
近日,凤凰传奇组合成员曾毅因佩戴一款手表引发舆论风波。某次公开活动中,其手表表盘上疑似带有抽象人体简笔画的设计被部分网友质疑“不雅”,认为可能涉及传播淫秽物品。事件迅速登上热搜,单日互动量激增至日常的15-20倍,负面情绪占比显著。这场争议不仅涉及法律对淫秽物品的界定,更折射出公众人物形象管理与社会文化观念的深层碰撞。
一、法律视角:淫秽物品的界定与鉴定逻辑
法律对“淫秽物品”的认定并非主观臆断,而是存在严格的法定标准。《刑法》第三百六十七条明确,淫秽物品需同时具备“具体描绘性行为或露骨宣扬色情”的诲淫性特征,以及“无科学或艺术价值”的排除性要件。争议焦点中的手表表盘图案以抽象线条勾勒人体轮廓,未直接展示性器官、性行为细节或性技巧,其诲淫性特征存在明显欠缺。
从鉴定程序看,出版物类内容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判定,非出版物类则由公安机关治安部门负责。而曾毅手表作为个人饰品,其图案本质属于艺术设计范畴。即便存在隐喻,抽象简笔画因具备文化或审美属性,通常被排除在淫秽物品之外。法律实践中,类似争议往往因艺术表达空间的存在而难以认定违法。
二、行为定性:被动展示与主动传播的界限
传播淫秽物品罪的构成要件强调行为人需具备“明知内容性质并主动扩散”的主观故意。曾毅佩戴手表的行为属于个人饰品展示,其被动性与日常穿戴无异。法律上,佩戴行为未向不特定多数人主动扩散内容(如网络群发、公开展览),与刑法意义上的“传播”存在本质差异。
部分观点认为,公众人物在聚光灯下的行为具有放大效应,但法律责任的判定仍需回归客观标准。即便手表图案存在争议,其实际传播范围受限于物理尺寸——若非镜头特写放大,肉眼难以辨识细节。因此,即便引发舆论关注,也难以满足“情节严重”的入罪门槛,即多次传播、对象广泛或后果恶劣等要素。
三、责任归属:佩戴者与生产者的法律分野
若争议图案确属不当设计,责任主体应追溯至生产者而非佩戴者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五十条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内容。若涉事手表以“擦边球”设计瞄准未成年人市场,品牌方可能需承担相应责任。但对于成年人的穿戴选择,法律赋予了个体审美表达的自由空间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事件暴露出公众人物危机管理的短板。曾毅社交账号互动量暴涨背后,负面情绪贯穿全程,反映出回应策略的失当。公众人物固然需承担更高社会责任,但舆论审判不应凌驾于法律理性之上。
四、文化反思:艺术表达与道德敏感的博弈
争议背后是艺术表达与公众道德敏感度的角力。抽象设计常被视为创作者的文化隐喻,但当其与公众人物结合时,极易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。部分观点将简约线条过度联想为“性暗示”,实质是“谈性色变”观念的隐性投射。
法律对艺术与淫秽的区分,本质是平衡创作自由与社会秩序。若因个体审美差异便动辄启动道德审判,将挤压艺术表达的空间。此次事件中,多数法律从业者与理性网友均指出,过度敏感化可能引发文化倒退。
结语
曾毅手表争议是一面多棱镜,映照出法律标准、公众人物责任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多重维度。法律层面,现有证据难以支撑传播淫秽物品的指控;道德层面,公众人物的确需警惕符号化表达的风险;文化层面,社会亟待建立更包容的艺术解读框架。当流量时代的“放大镜效应”遭遇严谨的法律程序,理性对话才是消解争议的正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