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剧、南戏都是我国古代戏曲的名词。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,但其特点则各有不同。晚唐已有杂剧之名,后来有宋杂剧、元杂剧、温州杂剧、南杂剧等。通常所说的杂剧即指元杂剧。元杂剧或称“元曲”,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。金末之初产生于中国北方。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。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,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,必要时另加“楔子”。脚色有正末、正旦、净等。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;正末主唱的称“末本”,正旦主唱的称“旦本”。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(今北京市)为中心,元灭宋后,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。现在知道的元杂剧作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。元杂剧对后来的戏曲发展有深远影响。   南戏,亦叫“戏文”。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。   由宋杂剧、唱赚、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。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,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。现在知道的南戏剧本有一百七十种左右。   传奇,是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,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,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,但更完整,曲调更丰富,兼用一些北曲,脚色分行更细,每本一般分四、五十“出”。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最为盛行。著名作家有汤显祖、洪升、孔尚任等。现在知道的剧本有二千余种。